翻譯來源
I’m a GNC Autistic Lesbian, Not a Queer WomxnLGB 聯盟美國分會
日期 / 2023 年 5 月 31 日
作者 / Kai R.
譯者 / 臺灣 LGB 聯盟
本文原始刊載於 臺灣 LGB 聯盟
你就過自己的生活,也讓別人過他們的生活,但你也要使盡吃奶的力氣,去堅守你的同性性傾向和非典型性別氣質。
作者「LGB 聯盟」美國分會的 Kai R.,她是 Z 世代的女同。她期望為有關基於生理性別的權利、性向 (sexuality)、以及直面自閉症的對話,增添一個來自年輕世代的聲音。自從那段在「崔佛空間」(TrevorSpace) 得到的、令人不寒而慄又值得關注的經驗後,她已經脫跨滿 5 年了──該空間正是「崔佛生命線」組織 (The Trevor Project) 名下的 LGBTQ 青少年聊天論壇。現在,她專注於經營一個神經多樣 1 LGB 團體,以幫助那些受到同性吸引的、神經多樣的成年人。
對於自閉症譜系障礙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簡稱 ASD) 最合適的描述是,個體與周遭世界溝通和互動的方式,而這個方式在發育和神經的方面與他人有所差異。因為這是一個譜系 (光譜),所以自閉症患者會以他們受支持的程度為基礎,用不同的方式來適應這個神經典型的世界。4 月是自閉症接納月 (Autism Acceptance Month),在確診自閉症患者 (Actually Autistic) 的社群中,現在正是最佳時機,能讓我們的聲音被聽到並且自我倡導 (self-advocacy) 2 整個自閉症譜系──無論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大眾支持。然而,我們社群中的大多數人似乎不是受到了言論審查、遭到抹消,便是被迫保持沉默。那些為了倡導重要社會正義理想的人,對我們這些沒有 100% 同意、與之齊步走的人施加了權力。
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我不僅是一個黑人小女孩,還是一個患有自閉症的黑人小女孩,這兩件事已經為我的家庭帶來了挑戰。對我來說,與對我說話的夥伴們目光接觸無疑是一種痛苦,我的情緒爆發和崩潰都被他人報以虐待的行為,我如果想交朋友就像開採寶石和貴金屬一樣──你會很幸運地找到哪怕是一點點真正的金子,而不是用金漆裝飾的石頭。我是一個內心比實際年齡來得小、社交技巧和情緒成熟度都較為不足的兒童,我被大人認為對其他孩子來說「太聰明了」,同時我也花太長的時間在學習其他同儕已經知道的社交技巧。這就像個輸入所有食材便能得到的食譜,午餐時間你得坐在老師們旁邊、試圖用著色來帶走你內心的悲傷,而你想要的卻是其他孩子都擁有的那一切。每個人總是告訴我不要再「搞怪」了,好像這能幫助一個困惑又孤單的小女孩,讓她突然明白如何與真實的人交朋友,不要和她的想像玩在一起。
然後,一個叫作性早熟 (early puberty) 的事情發生了。那時,一切都變得撲朔迷離。
突然之間,從我的小學時期後半段 (3 年級到 5 年級) 開始,女孩們變得與我曾經習慣看到的樣子非常不同,這種新的樣子令我感到刺痛與困惑。在我的國中時期,我對性向的掙扎是很模糊的,我認為男孩和女孩一樣可愛也有趣,而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我的高中時期──在那裡我採用了「泛性戀」這個詞,期待我的同儕會為此大力關注我。如果人的後見之明是 20/20 的完美視力,我在當時應該立刻意識到那個看似接納了我的同儕團體,實際上是一群頂尖掠奪者和惡霸。3
2015 年,身為一個孤獨又患有自閉症的 15 歲女孩,我覺得網路世界似乎張開了雙臂歡迎我,並且對我的性向問題伸出了援手。我所問的每一個問題都引導我進到「 崔佛空間 」(TrevorSpace) 中,這是「崔佛生命線」組織 (The Trevor Project) 為青少年和年輕人設立的網站,以讓他們互相交流和支持彼此的性向問題。在我使用這個網站的每個月裡,我都得到了自己渴望已久的關注;越來越多對我發布的內容按讚的人都追蹤了我,最重要的是,他們想和我一步步走過這個提問的過程。而這個提問的過程總是會告訴我,我似乎擁有一種不同的性向或性別認同,並讓我離自我的真相越來越遠:比如我是無性戀者和泛浪漫傾向者嗎?我會不會是一個被女性氣質吸引的 (gynessexual) 非二元性別者呢?我是否曾多次想過要與跨性別女性和男性約會呢?由於我在現實受到孤立又沒有朋友,我對每個問題都回答了「是」,從而在「崔佛空間」的留言板上獲得了極大的尊重,甚至獲得了一個網路「女友」。我為了維持這個聲譽而感到有壓力,我不得不繼續試著維持一個虛假的自我形象,並假裝自己神奇地不是一名受到生理女性吸引的生理女性,這點背後的原因是我想當個「正常人」。諷刺的是,這一切只會讓我的人生快速走下坡,我的下一段在現實生活的交往關係也因此惡化,以至於我使用訊息而不是面對面與前任分手,就像受到性別政確仔 (gendie) 4 的花言巧語感染的許多青少年一樣,我也變成一個有毒的人。在 4 個月之內,我實際上已經從一個泛性戀者變成一個有同性浪漫傾向的 (homoromantic) 半性戀者,接著又變成一個懷恨在心的「被女性氣質吸引的半女孩」。
慢慢地,我開始遠離那些空間並且質疑他們告訴我的一切。我問自己一個簡單的問題:「如果非二元性別真的存在,那不就是性別表現 (gender expression) 5 的一種變體嗎?」這股初次產生的疑惑促使我刪除了「崔佛空間」的帳號、拋棄了非二元性別的標籤、真正開始去理解我堅持藏在櫃子裡的性向的意義。我原以為那些空間是一個正面和充滿愛的環境,在那裡到處都是關心我和我的自閉症的同齡人,但最終卻都變成了一個負面和索求關注的污水池,而這個循環非常需要被打破,以免我在那些可怕的感覺之中陷得比之前更深。自 2017 年 12 月以來,我真的向人出櫃了自己的女同性戀身份 6 ,過去我帶給人們的所有痛苦,都讓我跌入了人生中的最低點。在我這段相當短暫的前半生中,由自閉症的極度專注 7 所導致的反覆思考的行為,是我體驗過的感覺之中最糟糕的,我最好的朋友們都能夠正常社交還有輕鬆找到伴侶,但我看著鏡子裡的自己,卻看到一頭怪物正絕望地渴求一段包含浪漫與真誠友誼的關係。
「誰擁有那根發言權杖,誰就獲得所有的權力。」 8
如今的成人自閉症/LGBTQ+ 聊天室,似乎讓我想起了在多年前加入的有毒的「崔佛空間」聊天室:我永遠沒辦法跨出我被放進去的那個泡泡,而且那些屬於 Z 世代早期、有抱負的伴侶們則保持著這些態度,就好像「酷兒」只是穿 Hot Topic 衣服 9 的非主流少年長大的另一種方式。當我仍然受人期望我能了解這個世界的社交規則和慣例,有些人在社交方面無家可歸以及受到孤立的現象也變得越來越嚴重。現在,Z 世代女同性戀的人數正在變少,這股現代的吸引力是針對那些自認「非二元」的精神不穩的生理女性,讓她們吸引那些孤單的自閉症患者 (他們之中的絕大多數人體現了非典型性別氣質,比如我的假小子 (tomboy) 自我) 以進行線上競標甚至自我診斷,就為了讓我們適應自己最積極接受的那些特質,而不是讓我們面對自己的其他症狀。
「抱歉,但是你不一致的睡眠週期和對電子遊戲的幼稚的熱愛,以及你在吵鬧的雜貨店裡感受到的輕微感官超載 10 ,對抖音來說都不友善,你還不算是 #確診自閉症 (ActuallyAutistic)。」
我的真相很簡單:我是患有自閉症的女同性戀。無論有多少現代的 KOL 還有正在發出美德信號 11 的公司,都試圖讓我相信我是一個「真的酷兒 X 染」(Queer Womxn, actually) 12 ,這種對人的心靈下毒的行為,從 2015 年起便越演越烈,不論是對自閉症患者或是對 TQ+ 網路社群中直言不諱的少數人。自我診斷是很容易辦到的,只要你能夠從妙佑醫療國際 (Mayo Clinic) 的網站上找到自閉症特徵,並且將之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就行了;更糟的是,數量驚人的年輕女性決定開始往體內注射荷爾蒙,她們最終會發現自己是沒被診斷出來的自閉症患者,並且脫跨 (停止變性)──她們就像我和很多其他人一樣,感覺自己每天都與傳統的性別角色 (gender roles) 脫節。大量的年輕自閉症患者被騙進那些掠奪者的懷抱之中,後者謊稱會接納和愛他們,但前者長大後卻感覺上當了,他們付出自己在一大段年輕時期賺到的生活所得,卻是用來讓身體和心靈經歷劇烈的改變。當你眼見這一切發生,絕對是會感到噁心並且沮喪的。
對於那些深陷其中的自閉症患者,他們無法依照自身的真相生活,也就是了解到自己其實是受同性吸引的、非典型性別氣質的個人。我要向他們傳達的訊息是:在這場掙扎中,你並不孤單。永遠不要讓那些迷戀終端網路微身分的人,對你施加超級兩極化的同儕壓力,他們只想利用你不熟悉社交暗號的情況,把你的感受能力當成他們的獵物。你就過自己的生活,也讓別人過他們的生活,但你也要使盡吃奶的力氣,去堅守你的同性性傾向和非典型性別氣質。
自閉症患者的自我倡導,對於改變大眾對自閉症的接受程度,是非常重要的。LGB 的聲音很快就會聚集在一起,並且轉變有關性向和性別的討論方向。我們必須點明這一切。
-
神經多樣性 (neurodiversity) 的概念最早由澳洲社會學家茱蒂·辛格 (Judy Singer) 提出,意指多種與神經發展相關的族群、即神經多樣者 (neurodivergent,簡稱 ND),僅是與神經典型者 (neurotypical,簡稱 NT) 不同,這些群體包括自閉特質、過動及注意力不足等。更多介紹請參閱此篇 中文文章 。在國外,許多感到後悔的脫跨者不僅是 LGB 也是神經多樣的人士。英國於今年出爐的《 卡斯報告 》(Cass Report) 便在第 93 頁提到,在一份橫跨 20 年的 9 國性別診所患者資料中,自閉症 (ASD) 與過動症者 (ADHD) 便佔了 25% 以上。 ↩︎
-
自我倡導 (self-advocacy) 的概念源自 1968 年的瑞典,並在 1970 年代於歐美國家擴散成的自我倡導運動,意指心智障礙者為提升生活品質、維護權利、參與社會等目的而推動的各項社會活動。更多介紹請參閱此篇 中文文章 。 ↩︎
-
有關學校強勢同儕團體與性別認同意識形態的現象,您可以閱讀 No Self ID Taiwan 的翻譯文章:
↩︎ -
gendie 原意為花費時間和心力在創造新的性別認同和推翻傳統性別認同意識形態的人,此處原文有貶意故加入「政確」(politically correct)。 ↩︎
-
有關 gender 的定義,請參閱臺灣 LGB 聯盟的全球議題頁面: 語言 。更多有關 gender 的語源介紹,請參閱 No Self ID Taiwan 的專欄文章
↩︎ -
發言權杖的原文為 talking stick,是印地安部落的傳統,持有這根權杖的人才能發言,其他人必須等發言者說完話、完全理解與覆述他的發言內容,才能拿到權杖並且發言。 ↩︎
-
感官超載的原文是 sensory overload,意指自閉症患者在各方面感官都較一般人靈敏,很容易受到刺激或驚嚇,因而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許多困難,視情況而定可能需要接受相關訓練。 ↩︎
-
美德信號 的原文是 virtue signaling,意指宣揚自己擁有某種美德 (即釋出美德信號) 卻不一定會付諸行動的行為,該詞的發明人是一名英國記者 James Bartholomew。 ↩︎
-
此處的「X 染」原文是 womxn,發明這個新詞語的是性別認同意識形態的支持者,最早可查到的報導是 2018 年的英國事件 。這些支持者認為生理女性不可自稱為「女人 (woman)」,否則會傷害到男跨女和女跨男的「自我認同」,他們主張生理女性應自稱為「X 染 (womxn)」,但卻沒有同時要求改變男人 (man) 的稱呼為 Y 染 (myn)。此中譯參考部份臺灣女性對生理男性的貶抑用語「Y 染」,意指擁有 Y 染色體的男性時常是為暴力和性犯罪等元凶,但男性們卻拒絕承認這點。 ↩︎
-
美知名 LGBT 團體「GLAAD」2019 民調:願意友善 LGBTQ 的青年人大幅減少
2024 年 06 月 07 日 -
英國:12 歲同性戀男孩因主張「性別只有兩種」,被警方當成「潛在恐怖份子」調查
2024 年 06 月 28 日 -
英國韋斯頓博物館挨批「恐同」 因在展覽中將 LGB 聯盟稱為「反跨性別仇恨團體」
2023 年 10 月 12 日 -
英國跨運團體美人魚要求移除 LGB 聯盟的慈善機構地位
2022 年 09 月 15 日 -
英國政府法律部門離開石牆多元化冠軍計劃
2022 年 08 月 11 日